• 手机:18911881193
  • 电话:13121878997
  • 网址:www.chinayiyao.org
首页 > 专利技术 > 中医药政策、热点聚焦 >
将中医药“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详细信息

发布时间:2016-05-31 18:21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项目网 点击次数:


 中国网记者张宁锐 北京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中医专家司富春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中医专家司富春多年呼吁推动中医产业发展,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司富春接受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微信号:cppcc_china)采访时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产业在政策影响下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中药产业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瓶颈在哪里?

——中医药丰富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无明显改善,产业亟待升级;

——中药材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规范;

——中医药新品种开发及技术投入不足;

——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不足,高水平研发平台亟待加强建设;

——新药研发和技术研究高科技人才不足;

——中医药产业内涵亟待深入挖掘,服务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中药产业为辐射点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亟待充分发挥多重产业优势,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司富春罗列的这些问题,也是很多他期待解决的问题。

司富春提案建议:

加强贯彻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围绕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更加详尽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措施,支持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改革创新,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对口支持,破解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落到实处。如加强支持中医药产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国家中药提取物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将一些地市的特色中药材批发市场纳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支持范围,给予重点扶持。第三,深入查找制约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障碍和瓶颈,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条件和环境。

司富春还呼吁着力推进中医药原始创新研究,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活力。

他建议健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

“针对重大疾病、多发性疾病、难治性疾病,瞄准中医药科技创新前沿和重点,集成生物医学、系统科学等研究方法,从提高临床疗效入手,开发一批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剂型先进、安全高效的中药新药,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司富春在提案中呼吁,“加强中医药原创思维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从中寻找创新灵感和路径,推动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与应用,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加强中医药科技规划和项目的统筹,把企业技术需求、服务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攻关结合起来,构建涵盖中药产品研发、工艺研究、中药新药创制等全过程的中药研发体系,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司富春还建议: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着力扩大供给,培育新型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积极探索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一方面探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重点要以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优化传统诊疗模式,探索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的服务模式,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治疗模式以及体现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诚理念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鼓励各医疗机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

——加强中医药产学研深度协作,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服务项目的设计,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服务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推动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

——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十三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全面发挥地方中医药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并挖掘整理中医药优秀文化,加强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

——加快建立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从中医药本草文化、医疗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气功文化、休闲文化等入手,集中医药健康教育、养生文化服务业、生态健康旅游业、中医药文化会展业、保健休闲娱乐业、药膳食疗等功能为一体,将园区打造成能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各种中医药文化服务平台,加深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系列化、产业化发展。

——大力支持中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深入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加快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祖国医学,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


上一篇: 发挥中医药转化医学优势 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
下一篇: 2016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 《中医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