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18911881193
  • 电话:13121878997
  • 网址:www.chinayiyao.org
首页 > 专利技术 > 甲亢、帕金森 >
治疗癫痫帕金森疑难杂症外敷内服中药制剂
详细信息

发布时间:2016-05-31 17:27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项目网 点击次数:


专有技术名称: 一种治疗癫痫骨伤疑难杂症外敷内服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专有技术持有人: 张庆忠

址: 067000河北省承德市西大街工商银行后粮食小区

5号楼4单元302

 

(一)本发明属一个发明两个制剂,一个控制癫痫病的万能黑药片。(外用)一个根治癫痫的内服药末(也可制成丸)。
用内服药期间忌食土豆,淀粉,蜂蜜。
癫痫病,分以下几个档次
1、一年发病1020次(日发病一次以内)一个单元的药末(22)分10日服,一日服一次,治愈永不再犯。
2、一年发病3040次以内(日发病两次以内)3个单元的药末,分15日服日早晚各饭后服,愈后永不复发。
3、年发病40次以上,其中日发病35次以上,大脑无损伤者,须相关穴位贴黑药片(当贴至10日病情得到控制)须连续贴3个月,须4个单元的药末,88,分20日早晚各饭后服。药停病除,永不再犯。
4、一年50次以上,其中含日发病6次以上,大脑无损伤者,须按相关穴位贴黑药片9个月(20内控制病情),6个单元的药末,132药末,分30日早晚各饭后服。药停病除,永不再犯。
25年以上,日发病5次、6次、10次以上,大脑有损伤,损伤严重者无效,个例。
(二)儿童系列
1、一至11岁儿童,一般发病频率都很高,必须先施以黑药片,按相关穴位贴敷,待控制病情36个月后,一个单元的药末,22,分10日服,日饭后一次。药停病除,永不再犯。
21218周岁青少年,月发病20次以上者,日发病2次,必须先施以黑药片,按相关穴位贴敷,待几日乃至十几日,控制病情后,连续贴3个月,两个单元的药末,44,分20日,早饭后日服一次,药停病除。偶服药到十几日后,患者出现混身哆嗦时,立即停药,喝一碗绿豆汤,两三个小时,不良反映即消除。癫痫病也随之根除,永不再犯。
3、两岁以上儿童至成年人,癫痫病灶多发在眼部,右眼球右上翻,日发病频率特别高(病灶多副射到视神经),首先必须施以黑药片,病情控制36个月后,再适当服用内服药末。
皮肤过敏者,用“敏特”消除过敏原。
(三)万能黑药片的功能主治
1、帕金森病例一,钱瑞丰,60岁,受风得病,一年比一年重,手抖,腿颤,弓腰,站立时须用人拉双手站起。
治疗用药:印堂、鼻中頞一,两风池,膻中,时髎,神门,大椎,涌泉,命门,两肾,阳陵泉,太冲。通过上述穴位施以黑药片的贴敷,3个月逐渐好转,至9个月,病情基本控制,一年半全愈。
2、帕金森病例二,刘清,58岁,帕金森综合症,病程7年,两腿无力,颤,弓腰,脸色灰暗,白眼球青黄,柱手杖。
治疗用药:印堂,鼻中頞一,左右两风池,膻中。神门,大椎,命门,两肾,涌泉,鹤顶,左右四个膝眼,太冲。
通过上术黑药片的贴敷,至3个月病情好转,至18个月完全康复。
3、精神病例一,杨淑芹,女,40岁,离异,常在情绪激动,狂笑,焦虑,恐惧时发作,猝然倒地。
治疗用药:鼻中頞一,两风池,膻中,两太阳,内关,命门,两肾,涌泉,太冲。
黑药片贴敷上述穴位,至两个月病情得以控制,至一年半全愈。
精神病例二,王文俊,男,55岁,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手颤,幻得幻失,不出屋,病程5年。
治疗用药:鼻中頞一,风池,膻中,左右太阳,内关,大椎,命门,两肾,涌泉,太冲。
通过上述黑药片的贴敷,10日睡眠踏实,手颤减轻,至3个月病情基本控制,一年半全愈。
(四)心脑系统以及骨伤科,高血压等疑难杂症
1、病例一,李光有,男,75岁,头晕,迷糊,脑供血不足,轻微老年痴呆,几天的事想不起来。
用药治疗:鼻中頞一,右太阳,膻中,大椎,命门,两肾,解溪,涌泉,太冲,通过上述黑药片的穴位疗法,5日明显见效,至3个月全愈。由于年事高,仍用大椎,命门,两肾,涌泉,太冲巩固治疗,同时配以相关的健肾药。
2、病例二,李府德,男,70岁,三叉神经痛,伴有心绞痛,病程5年。
用药治疗:鼻中頞一,大椎,两肾,命门,神门,右太阳,牵正,颊车,下关,涌泉。
通过上述黑药片的穴位疗法,3个月治愈(鼻中頞一可昼揭夜贴)。
3、病例三、毕福荣,男,60岁,静椎病,头晕,脑胀,右臂麻木,阵痛。用药治疗:大椎,风池,两肾,四渎,外关,神庭。通过上述黑药片的穴位疗法,3个月治愈。
4、病例四,曾桂贤,女,70岁,体质较弱,偏正头痛,眩晕,目赤痛。用药治疗:印堂,右太阳,丝竹,神庭,神门,大椎,命门,两肾,涌泉。通过上述黑药片的穴位疗法,30内治愈。仍用大椎,命门,两肾,涌泉增强其体质。
5、病例五,王守志,男,75岁,耳鸣耳聋,咽炎。
用药治疗:鼻中頞一,下关,天突,四渎,大椎,命门,两肾,通过上述的穴位疗法,耳鸣耳聋一个月治愈,咽炎,天突继续巩固治疗。
6、病例六,张大中,男,74岁,长期失眠。
治疗用药:大椎、命门,两肾,风池,神门,配以相关的内服健肾药,三日后明显见效。由于年老体弱,继续用药巩固治疗。
7、病例七,姚文海,男,40岁,高血压7年。
用药治疗:印堂,大椎,命门,两肾,太冲,内关,涌泉。
印堂的黑药片可昼揭夜贴,通过上述用药,一个月转为正常。去掉印堂余者继续用药巩固治疗。
8、病例八,柳德海,男,60岁,常年患有鼻炎症,时有不通气,影响睡眠。治疗用药:印堂,鼻中頞一。用药次日即呼吸畅通,睡眠踏实。
9、病例九,夏文阁,男,50岁,由过量饮酒患上双侧股骨头坏死,病程二年。
治疗用药:环跳,足五里。用此二穴内外对贴,3个月治愈,股骨头坏死四年以上,69个月治愈,14年以上,4年半治愈,其间疼痛一年多,均治愈率50多人。
10、病例九,孙玉和,男,50岁,由于受风突患肩周炎,渐次加重,右臂手背,指麻木,不能抬举。
治疗用药:肩髃,肩髎,外关。3个月治愈。
11、病例十、郑林,男,70岁双膝关节增生。伴有滑囊炎,局部红肿。
用药治疗:鹤顶,膝眼、血海、阴梭泉,也可将黑药片,酒稀释后,擦抹患处,日一次,骨质增生3个月治愈,滑囊类须长期用药巩固治疗。
12、病例十一,刘俊生,女,52岁,腰间盘突出,伴有右滑膜炎,走路困难。
用药治疗:命门,两肾,阳陵泉,阴陵泉,鹤顶,膝眼。
腰间盘突出,黑药片贴命门,两肾,滑膜炎,黑药片,酒稀释后擦抹患处。腰间盘突击,3个月治愈,滑膜炎,稀释后的黑药片长期擦抹(擦抹一个多月即不痛)。
13、病例十二,谢树忠,男,66岁,上身脖子,腿上,手臂下,股骨沟等处,患有不同大小的肿块,每处均用肿块大小相同的黑药片贴敷,或将黑药片酒稀释后,擦抹患处,轻者两至3个月消失,重者须配合相关的内用药,45个月治愈。
14、病例十三,吴广禄,男,75岁,长年头痛,伴有右脸麻,咀右歪。失眠。
用药治疗:印堂、大椎、两肾、命门、涌泉、颊车、风池,神门,太冲。通过贴黑药片,头痛,当日即明显见效,右脸麻,2日即不麻,咀歪,3日即好转90%,失眠,通过相关的健肾药,很快睡眠踏实,整体继续用药巩固治疗。
15、病例十四,闫东昇,男,55岁,从早3时至9时早搏,生离死别的感觉。两手布满鲜红的掌纹,右掌下呈现四个岛纹。
用药治疗:黑药片,酒稀释,厚0.25厘米×周圆7×7厘米,摊于塑料布上贴于颤中穴,早搏晚贴上,次日即止。至8个月两手掌的鲜红掌纹,右手下的岛纹消失,其间,忌酒,饮食清淡,继续用药巩固治疗。
16、病例十五、李维东,男,55岁,胃常年酸胀,倒饱糟杂,大便不正常。
治疗用药:上脘,黑药片,酒稀释,厚0.25厘米×周圆7厘米置于棉布或塑料布贴敷。5日症状逐渐好转,至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大便转为正常,脸上也呈现红润有光泽。继续用药巩固治疗。
17、病例十六、王权忠,男,75岁,常年右头痛,失眠,右上脸颊有两个黑斑。
治疗用药:印堂(上午8时贴,下午2时揭取),右太阳,风池,神门,大椎,命门,涌泉。
18、病例十七、赵文芹,女,60岁,右上牙痛。
治疗用药:黑药片贴颊车穴,当日即明显见效,至5日全愈,右牙痛贴左颊车。
19、病例十八、马淑英,女,60岁,鼻子隔三差五流血(鼻衄)
服药治疗:鼻中頞一,贴上当日即止。
用药当日右头痛即转向后脑,至3个月,原忌掉的白酒, 70克的酒盅,早晚各一盅,神仙。配以相关的健肾药,睡眠也以正常,黑斑两个月后淡化为肉皮色。
(五)黑药片的规格
1、面部用的胶布,剪成2.2厘米的小段,置于厚些的塑料布上,硃砂酒稀释,涂染粉红色。
2、鼻中頞一,黑药片,重1克,1×2厘米不等的(含儿童)长方块,置于适当的胶布上贴敷。
3、大椎,黑药片,蜜稀释,制厚0.25×7厘米的圆饼,置于适当的胶布上贴敷。
4、命门,两肾股骨头外侧和大椎同。
5、神门,瓦工用棉布线绳,制成内圆1厘米的固定圈(白线缝制),外用胶布贴敷。
6、涌泉,和神门相同,固定圈要比神门稍大点。
7、神门,涌泉两穴黑药片的贴敷,至五、六日换胶布时,用0.2的黑药片加固在靠皮肤的一面。余者,七日一翻过,正体15日一换。
(六)主要穴位说明书
1、印堂:位于两眉联线正中点。布有滑车上的颊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症。
2、大椎穴: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及分支,左右各有肺动静脉的分支,也称定喘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骨蒸、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3、膻中穴,胸部两乳之间正中部位,膻中者,心主之宫城。属任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功,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喘、哮喘、胸痛、呃逆、少乳以及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
4、命门穴: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精宫,属督脉。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动脉分支。主治腰脊强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久泻血、脱肛、小儿发发痫瘛疭以及下肢萎痹等症。命门者目也,补肾壮阳,调治百病。
5、命门: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方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
6、涌泉穴:位于足掌心,第二、三跖骨间,当拳足时呈凹陷形。按压有直通脑顶酸麻感,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干、失音,小儿掠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以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7、天井穴:属少阳三焦经,位于肘尖(尺骨鹰咀)上方一寸、屈肘呈凹陷处,布有臂背侧皮神通,挠神经的肌支和肘关节动静网,主治头痛、瘰疬、癫痫、肘、臂、肩、项、背部疼痛、疮肿、荨蔴疹、皮肤搔痒等症状。
8、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之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膜肌腱的中间,布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皮下股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主治中暑、衄血、癫痫、疟疾、下肢痿痹、膝肿痛、腓肠肌痉挛等。
9、外关穴:属和阳三焦经,手少阳之络穴,位于腕部横纹上2寸,尺挠骨之间,布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挠神经之前臂骨间动脉和前臂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主治感冒、发热耳鸣、目痛、咽肿、口眼歪斜、瘰疬、胸肋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
10、内关:阴邪极盛,积聚于内,不能与阳气相交所致的病象。“脉口四盛,且大且盛者,名曰内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属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二寸,当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層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并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層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挛痛;以及休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
11、太冲穴:属足阴肝经,位于足背部第一、二拓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有腓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拓骨动脉通过,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尿、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
12、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
13、天突穴: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变上级上0.5寸凹陷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后方为无各静脉及主动脉弓。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嗝、瘿瘤等。
14、天容穴:属太阳小肠经。位于项侧,下额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支,面神经项支,深层为交感神经链,前为项静脉,深层有颈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颊肿、项强、瘰疬、瘿气以及甲状腺肿、扁桃腺炎、咽炎等。
15、天膠穴:属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位于背部,网上窝内,当大椎穴与肩峰后端外缘连线之正中点心。布有付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支。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痛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16、鱼尾穴:位于眼内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内尖”。主治头痛、头旋、目疾以及面神经麻痹等。
17、太阳穴:位于外眼角与眉稍联线正中点后开1寸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深层为颧颞神经,并有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18、太渊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掌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及桡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
19、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萎、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
20、神门穴: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缘凹陷中,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为手少阴之经之动脉。
21、解溪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约与外踝尖相平,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布腓浅神经,腓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主治头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弯无力等。
22、照海别阴蹻,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蹻。位于内踝尖直下一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通过,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
23、(膝)鹤顶。位于膝部髌内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下肢瘫痪,鹤膝风、脚乞、膝关节炎等。膝前方两个骨眼。
24、膈俞,属足太阳膀胱径,八会穴之血会,位于背部,第七胸脽棘突下帝开1.5寸处,一说“除脊右寸半”。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肋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25、同时治鼻渊——鼻交安中一穴,此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愤愤、口禁瘖倒不识人,黄疸急黄,八种大风、此方一穴,皆主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炙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两个内眼角上70%30%)——指鼻渊
26、内庭,属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二、三 趾关节前方凹陷处二三趾间的缝纹处取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的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发热、头痛、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
27、神聪,别名四神聪。原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今多据《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主治头、目眩、癫痫、狂乱等。
28、神封穴:属少阴肾经。位于第4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处,深部为第四肋间神经,并有第四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胸满、咳嗽、气喘、乳痛以及肋间神经痛。
29、神庭穴:别活友际,属督脉,督脉,足太阳、阳之会。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一说“在发际、直鼻”。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
30、尾穷骨,经外奇穴名。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其左右各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骨骶痛、淋病、便秘、尿闭、痔疮等。
31、睛明(详精明条)经穴右,属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方会位于目眦之内止方0.1寸处。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静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属上方有眼动、静本干,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
32、内眦,<>大角。即内眼角(上下眼睑在鼻侧连结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有睛明穴,眦角上下睑弦各有一泪窍(泪小角)。<灵枢·颠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33、眉冲穴,别名小竹,属太阳膀胱经。位于眉内侧端直上入前鬃发际0.5寸处处 或于神庭与曲差两穴之中点取穴。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主治头痛、目赤、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
34、曲差穴:别名鼻冲,属足太阳膀胱径,位于头正中线入前鬃际0.5寸,旁开1.5寸处,或于神庭与头维两穴连线的内1/3与中1/3的交点处取穴。另说在前鬃际上,距头正中线1.5寸,或在头正中线入前鬃际0.5寸开1寸处。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等。(作为眉冲穴参考之)
35、耳门穴:属手少阳三焦径。位于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颌肿、齿痛、眩晕等。
36、肘髎:属手明大肠经。位于上臂外侧,肱骨以上髁的上方,肱三头肌的外缘,肱桡肌的超始部,或于曲池穴外上1寸,肱骨边缘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副,动脉通过。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痹症等。
37、阳陵泉,属足少事明旦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
38、牵正穴:位于耳垂前0.5-1寸处。在咬肌中,当正面神经颊支,上前方有腮管,深部有咬肌动静脉分支。主治面神经麻痹,肋腺炎,口腔溃疡等。
39、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并有咬肌动脉通过。主治口噤不语,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肋腺炎等。
40、四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背侧肘尖(尺骨鹰咀)下5寸,尺桡两骨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聋,齿痛,暴暗,臂痛,上肢麻痹等症。
41、耳尖——(穴右)位于耳廓上端,卷耳取之,尖上是穴。主治目赤钟痛(肿痛)目翳,偏正头痛等。
42、耳闭,病症右,耳闭不可以听:“耳闭者,乃属洛阳三焦之径气之闭也。”听力下降,耳内闭塞感而闻声不真,外伤内感皆可致之。“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43、丝竹空(经穴右)(目疾)另右巨髎,目髎,属少阳三焦径。位于眉毛风侧端凹陷处。布有面神经支,耳神经分支和浅动,静脉额支。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目翳,眼脸润动,视物不明,癫痫等。
44、下关穴:属足阳明胃径。位于面部,下颌骨突之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际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布有面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面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主治牙痛,牙关紧闭,耳鸣、耳聋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45、肾穴:肾上连于肺,其脉上贯膈,入肺中,故赤主纳气。上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下开窍于二阴,司二便。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联络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谷穴,足大敦穴。
46、肩髃穴: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处展至水平时,在肩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施肱后动,静脉通过。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痹症,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47、肩髎穴: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48、膝眼穴:位于膝部,当韧带与股骨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左右共4穴。有隐神经的髌下肢及胫,腓总神经膝下内、外关节支,并有膝关节内,外动静脉网分布。主治腿痛,腿、脚重痛,脚气,以及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痿痹等。
49、足五里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3寸,长收肌外缘,股骨动脉搏动处,布有生殖骨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并有旋骨内侧动,静脉浅支通过。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倦怠嗜卧,阴部湿痒,股内侧痛等。
50、环跳穴:属足太阳胆经。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同骶骨裂孔连线的约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屈骨取穴。布有定下支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其内侧为定下动静脉。主治腰腿痹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脚气,以及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疾患等。
51、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内侧头隆起处。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并有股动静肌支通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五淋,湿疹,阴部痒痛,股内侧痛等。
52、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膝上动、静脉通过。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膝胫痿痛等。

53、上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5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动、静脉。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道痉摩等。


上一篇:治疗甲亢的药丸
下一篇:治疗癫痫帕金森疑难杂症外敷内服中药制剂